這張笑容燦爛的照片是陸文夫的遺像。這是他去世前幾個月在病床上拍的,
攝影師說,沒想到他重病期間,還能笑得這么開心。
去世前一天,陸文夫看到了蘇州古吳軒出版社即將出版的插圖本《美食家》的樣書,
了卻了他的一個心愿。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看到《美食家》的單行本,也是最后一次。
2001年4月10日,陸文夫到上海文新集團參觀訪問并留影。 徐福生攝
陸文夫的靈堂設在他家的客廳里,布置得樸素、莊重。他的學生、學生的學生,一些素昧平生的讀者,
特地趕來送他最后一程。他們靜靜地來,靜靜地離去。 林均攝
2005年7月9日清晨6時10分,以小說《美食家》飲譽當代文壇的江蘇作家陸文夫,在與病魔搏斗半年后,因肺功能衰竭病逝于蘇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享年77歲。他的家人告訴記者,當時他的妻子、女兒、女婿和外孫女都陪在身邊,他走得很安靜。
斯人遠行,“天堂”痛別“陸蘇州”。從此,姑蘇城的小巷深處,再沒有了“老陸”消瘦清癯的身影;十全街上他創(chuàng)辦的“老蘇州茶酒樓”里,再也聽不到“美食家”談論飲食之道;位于葉圣陶故居的《蘇州雜志》編輯部里,再也見不到細致嚴謹審稿的“陸社長”。
他的離去,宣告了江蘇文學一個時代的終結。
“沒想到他重病期間,還能笑得這么開心?!?nbsp;
陸文夫生病期間,一直陪在他身邊的老友劉家昌說,他非常堅強,從來沒有露出痛苦的神情,第一次使用了呼吸機后,他高興壞了,因為“很舒服”。到后期,他的病況已很嚴重,不得不大量使用激素,他全身水腫變形,手、胳膊上的毛細血管擴張,淤血凝成大片大片的紫色。但前來探望的人問他有什么困難和要求時,他的回答一如既往,“沒什么,我挺好的,謝謝?!?nbsp;
走進位于蘇州市中心、離網(wǎng)師園不遠的陸文夫的家,老人生前親自布局的院子里,放滿了花圈,窄窄的過道上,人們只能側著身子走過。他的學生、學生的學生,甚至一些素昧平生的讀者,從報紙上得知他去世的消息,特地趕來送老人最后一程,他們靜靜地來,靜靜地離去,不忍打擾老人的家人。直到記者離開,仍有人不斷送來花圈。
靈堂設在底層的客廳里,布置得樸素莊重,遺像上老人微側著臉,笑得十分燦爛。攝影師說,這是在他生病時拍攝的照片,“沒想到他重病期間,還笑得這么開心?!笨蛷d墻上兩幅寫意的油畫與遺像遙遙相對,畫中的江南水鄉(xiāng),正是老人一生魂縈夢牽的地方。
與陸文夫相伴了半個多世紀的老伴管毓柔女士,獨自坐在悶熱的廚房里,神情哀傷。此時此刻她在想些什么,我們無從得知。她是否會想起老伴曾經(jīng)開過的那個玩笑,“我這個高中生娶了東吳大學的大學生”,她是否會想起他創(chuàng)作小說時總是瞪著眼睛、把全家人嚇得大氣都不敢喘的那些日子,她是否會想起為他精心烹制的那些菜肴,只是今天,“大廚”仍在,“食客”已駕鶴西行。
去世前一天,他看到了《美食家》單行本的樣書
《美食家》是陸文夫的巔峰之作,人們一想到陸文夫,就會想到《美食家》,很多人都向他要這部小說,可小說一直沒有出過單行本,選集里也沒怎么選過。出版《美食家》的單行本,是陸文夫的一個心愿。去年,他找到蘇州古吳軒出版社的編輯王稼句,表示想出版這部小說,同時指定了他最喜歡的蘇州畫家張曉飛配畫插圖。
7月8日,樣書剛從印刷廠出來,王稼句立刻和張曉飛一起,把書送到了蘇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陸文夫的病床前。老人像往常一樣側臥在病床上,盡管已不能講話,但他還是很認真的看了樣書,用眼神示意滿意,微微點了點頭。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美食家》的單行本,也是最后一次。
一別便是永訣。王稼句說,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陸文夫的眼睛,很少看到病人有這么清澈明亮的眼睛。
世界這么大,他只寫蘇州,“陸蘇州”的雅號一直陪伴著他
蘇州城里,到處都有“陸文夫迷”。街邊小賣店的老板娘認真地告訴記者:“陸文夫,就是那個專門寫蘇州的大作家,我兒子在讀小學,都知道他?!?nbsp;
今年,是陸文夫來到蘇州的第60個年頭,也是他被稱為“陸蘇州”的第21年。
1945年,泰興少年陸文夫作文《故鄉(xiāng)的交通》獲得滿分,考上了蘇州高級中學(今蘇州中學),從此開始了他和姑蘇城整整60年的情緣。其間,他曾因北上參加革命和1969年下放到黃海之濱的農村兩度離開,又兩次回到蘇州。今年五一期間,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王榮去醫(yī)院探望他時,他還開玩笑說,自己來到蘇州經(jīng)歷了“三次渡江”。
他愛蘇州,愛那些精巧的園林,更愛那些曲徑通幽的小巷,他穿梭徜徉其中,觀察著小巷里豐富多彩的世俗民情、“人間的苦樂和喧嘩”,感受著無處不在吳越文化,蘇州人親切地稱他為“老陸”,小巷成了他的精神家園。他一生都在寫蘇州,是“小巷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重要表現(xiàn)者,他最主要的作品《小巷深處》、《葛師傅》、《小販世家》、《美食家》、《人之窩》等寫的都是姑蘇巷陌街弄里的凡人小事。
1984年冬天在蘇州大學召開的“陸文夫作品學術研討會”上,艾煊說:“世界這么大,他只寫蘇州……陸文夫是蘇州的,蘇州也是陸文夫的,陸文夫是文學上的‘陸蘇州’?!睆拇?,“陸蘇州”這個雅號一直陪伴著他。直到生命的最后幾年,他還說,我小說不寫了,寫散文,內容只有一個,就是描寫蘇州風情,反映蘇州文化,展示蘇州的變遷。
陸文夫的生前好友、蘇州市作協(xié)主席、蘇州大學教授范培松說,陸文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中國文學主桿上的一根“斜枝”,他自成一格,卻不與主流對立。他的小說寫凡人瑣事,卻又不局限于此,他從一方水土透視歷史、政治、文化的得失利弊,融進了他對生活、對人世間滄桑變化的深刻理解,寫出五味陳雜的人生況味,更重要的是,他的創(chuàng)作背后,始終有積淀了幾千年的吳越文化。精英文化與世俗文化的完美融合,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陸文夫。正是因為如此,他的小說如《美食家》才短短幾萬字,卻始終讓人回味不盡。
文壇不會忘記他,他住院期間,文化部部長孫家正,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金炳華,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楊承志,江蘇省作協(xié)黨組副書記、主席王臻中等先后到醫(yī)院看望。他去世后,老中青三代作家紛紛發(fā)來唁電,表示哀悼。
讀者不會忘記他。記者回上海后在許多書店里發(fā)現(xiàn),上海文藝出版社今年5月出版的他的散文精選集《深巷里的琵琶聲》已銷售一空。
他說,《蘇州雜志》絕不能登“赤膊女人”
與陸文夫相交20多年的劉家昌是《蘇州雜志》的副主編,他告訴記者,陸先生去世的時候,他創(chuàng)辦的雙月刊《蘇州雜志》正好出到了第100期,可謂“功德圓滿”。
1989年,正在創(chuàng)作旺盛期的陸文夫辦起了《蘇州雜志》,一向自信的他向組織上要求,“如果要我辦,那么終審權、人事權、財政權都要放給我?!痹诳飫?chuàng)辦之初,他便以一貫的幽默口吻提出,《蘇州雜志》上絕不能登“赤膊女人”。他的堅持,使清雅脫俗的《蘇州雜志》在當時報攤上一片女明星的大頭像中顯得十分引人注目。
由于對蘇州文化情有獨鐘,陸文夫在《蘇州雜志》的編纂上一直堅持蘇州特色,他提出的十二字方針“當代意識、地方特色、文化風貌”如今印在雜志的封面上。他要求選稿以蘇州文化為標準,堅決不登與蘇州文化無關的文章,哪怕作者是文壇名家。劉家昌說,有時編輯都有些犯難,怕退了稿子對方會不高興,老陸總是拍著胸脯說,就說是我讓退的。為此,他也得罪了一些人。
劉家昌說,陸文夫對稿件極其重視,每篇稿子都要終審,連一個標點符號都要改過來,甚至在病床上,只要身體允許,他就趴在一張小桌子上審稿,看校樣。至今,編輯部里還有他終審簽字的存稿。有時他很認真地改稿,幾乎把稿子重寫了一遍,但他說那是“編輯的本分”,是應該的。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他說“我什么都不干了,雜志還要辦下去?!?nbsp;
他瘦弱的身軀里有非常剛強的一面
記者見到的每個人幾乎都說,陸文夫是個乍看上去很溫和的人,但真正與他熟悉了,會發(fā)現(xiàn)他瘦弱的身軀里有非常剛強的一面。
細細讀他的作品,便不難發(fā)現(xiàn),他精致委婉的文字后面,是一雙銳利的眼睛。即便是通篇談吃的《美食家》,實際上講的是一個人們吃不飽、和探討為什么吃不飽的故事。范培松還記得,他在蘇州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因為學生的一再要求,他回答說,《美食家》的主題是陳云同志說的,“一要吃得飽,二要吃得好,三是不要吃得太好?!?nbsp;
朋友們說他淡泊自守,“清高得很”。上世紀90年代后,他開始“主動淡出文壇”,回避各種媒體的采訪,他最擔心最害怕的,就是一個作家“快樂的死亡”。所謂快樂的死亡,就是那些成為名作家者,仍然身在熱烘烘的名利場,沉浸在一片虛假的快樂之中,而他早已拿不出可以支撐他的聲名的作品,在快樂中“死”了。
他關心中國的文學,近年來他身體欠佳,已很少參與活動,但省內的文學活動他總是盡量參加。由于肺疾,他走路喘得厲害,有一次在蘇州開會,他上不了樓梯,最后作家蘇童把他背上了四樓。還有一次,四個作家一起把他的輪椅抬進會場。他一邊噴著止喘藥劑,一邊做長篇發(fā)言,江蘇省作協(xié)副主席、作家范小青說,講到情深處,他都剎不住,全然忘記了自己是個病人。
盡管對江蘇作家有著深厚的感情,但1983年范小青的第一本小說集出版時,他斷然拒絕了為她作序,因為“看不慣年輕人出書就找名家作序”,范小青說,如今想起來那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步,如果當時沒有陸老師這種言行給自己的警醒,也許她會走上不同的路。
他骨子里有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名士氣,氣節(jié)和情義是他最看重的東西
陸文夫的骨子里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名士氣,氣節(jié)和情義是他最看重的東西。許多人還記得,內向的他在老友高曉聲的追悼會上,讀悼詞時熱淚縱橫、泣不成聲,之后的幾年,他還為出版“高曉聲文集”四處奔波。
他是典型的“冷面滑稽”。也許是深受蘇州傳統(tǒng)文化如評彈、滑稽戲的影響,他天生的幽默感常常會通過“冷面滑稽”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蘇州文聯(lián)創(chuàng)研部主任薛亦然說,他曾經(jīng)批評“木子美現(xiàn)象”,說仿佛文學得了“性病”,他都覺得很難為情。他在開會時的發(fā)言總是大受歡迎,他慢悠悠地想想、說說,總是能把下面的聽眾逗得哄堂大笑。
他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對年輕人總是很寬容、很支持。范小青戲稱他為“隔代親”。江蘇青年作家朱文穎說,1999年江蘇省青創(chuàng)會期間,一天已經(jīng)很晚了,她和蘇童、葉兆言想要打保齡球,他們突發(fā)奇想請了陸文夫,沒想到老人欣然答應,興致很高地和他們打了幾局。朱文穎說,他的笑容里,閃耀著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燦爛。
朋友們都說,聰明的老陸做什么像什么。1965年,他下放到工廠,很快成了精通技術的保全工,1969年,他下放到農村,很快又成了種蔬菜的能手,他什么都會修,自行車、鬧鐘、手表……還有一手磨剪刀的絕活,他向一起下放的人透露自己的秘訣,竅門在于“老實”,老老實實放平了磨。老朋友都記得,他在工廠時女工們都請他幫忙,他常常下班時帶一口袋鈍剪刀回家,上班時帶一口袋磨好的剪刀。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他開始使用電腦,最初的知識都是自學加上“偷藝”得來的,《蘇州雜志》的編輯們都知道,電腦出了問題,就去找“電腦通”老陸。
自從寫了《美食家》,許多人都以為,陸文夫和小說里的主人公朱自冶一樣精于食道??墒煜に娜硕贾?,老陸好吃,但并不奢侈,他愛的多是家常小菜,講究的是個“精”字,比如春天要吃豌豆苗,夏天要吃蠶豆,秋天吃毛豆,冬天的餐桌上不能少了腌雪菜,比如他愛吃的豬油湯面,那豬油要是老伴精心熬制出來的。范培松說,平時見到朋友話很多的他,在吃飯時話特別少,他覺得老陸在吃飯時是個“自私”的人,他要專心享受美食帶來的樂趣。
離開蘇州城的時候,天降大雨,已經(jīng)數(shù)不清這是近幾天來的第幾場大雨,仿佛老天都為失去這位中國文壇的優(yōu)秀作家痛哭。
陸蘇州,從一個“天堂”去了另一個天堂。
來源:文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