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冰:在故鄉(xiāng)的場域中沉思與穿行

2013年05月24日 08時48分 

  對作家李潔冰來說,2011年是一個有些特殊的年份。即中篇小說《天堂入口》被《小說選刊》、《作家文摘》選載,一批作品陸續(xù)在《鐘山》、《北京文學》、《陽光》等面世后,中篇小說《魑魅之舞》(2011《鐘山》第六期)亦是去年的重要收獲。這部小說跟她以往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了明顯不同,思考更深遂,文字背后的信息內(nèi)涵也更蕪雜。業(yè)界有評論認為,這標志著李潔冰個人敘事風格的確立:即民俗地域氛圍里的個性化人物語言,帶有文明反省意味的小說敘述語言,歷史、人性的追問,追索式的敘事……讓人覺得她作為一位個性與風格化作家在江蘇文學方陣中的辨識度。與十年前她的短篇小說《鄉(xiāng)村戲子》(《新華文摘》2002第二期)相比,在文字的唯美及空靈感中,似乎有了更多的厚重。文路跋涉十余載,李潔冰在發(fā)表并出版了近百萬字,擁有兩部長篇小說,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包括簽約江蘇省作協(xié)重點扶持作品、獲市“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后,其創(chuàng)作心路有了怎樣的變化,一個陽光的午后,記者采訪了這位集中國作協(xié)會員、連云港市作協(xié)副主席,《連云港稅務》副主編于一身的女作家。 

  ————在尋找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 

  問:還是先從《魑魅之舞》說起吧,它跟《天堂入口》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前者至少有一個案例,一個在底層大背景下襯托的完整故事,很耐讀。但《魑》的結構,是一根主線連綴著若干碎片,時空感,歷史的縱深感都較強,很難一口氣讀完,想知道你的寫作初衷是什么。 

  李潔冰:《魑》從類型上,跟我的另一個中篇《漁鼓殤》(《十月2009年第四期》都屬于尋找系列。作為無神論熏陶下長大的一代人,我們的傳統(tǒng)知識結構先天性斷裂,除非你不思考,否則面對這樣一個失范的社會,總會感到迷茫。《漁鼓殤》寫的是傳統(tǒng)藝術在現(xiàn)代社會不可挽回的、瀕臨滅絕的命運;《魑》則試圖通過對一位四十年前做了巫婆的鄉(xiāng)村女人的尋找完成現(xiàn)代人對神性的追問。其結果自然是幻滅的,因為你什么也找不到。小說的結尾,我寫了這樣一段話:“天還是沒有下雨。龜裂的田疇像一幅水印木刻鋪陳在那里,不需要任何點染,逼真得異常的殘酷?!本褪乾F(xiàn)實在一位神性缺失的現(xiàn)代人眼中的變形投射。 

  問:這樣的尋找情結,是在怎樣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下形成的?面對著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究竟是越活越明白還是越活越糊涂了? 

  李潔冰: 2010年從魯院研修回來后,有段時間我陷入了困惑。就像原先做一道菜,熱油一炸下了鍋,簡單,快捷。想法多了,反倒挺糾結的。北鄉(xiāng)是我母親的生命出發(fā)地,它狹義的概念,應該是指贛榆北去幾百平方公里,與魯東南接壤的大部分地區(qū),據(jù)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里屬于莒子國的領地。2010年秋天,我去那里走了一遭,回來后寫了系列散文《北鄉(xiāng)六章》,其中《母親的北鄉(xiāng)》發(fā)表在《文藝報》上。此后又寫了《魑魅之舞》,它是我在時空交錯、虛無與糾結并行的多重語境下誕生的,氣場直接源自那片古時莒子國的領地。人的這種尋找情結,自有人類伊始,就一直存在著。在北師大新近一期對《鐘山》的評刊上,我看到對《魑》的點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語言也和內(nèi)容一樣具有一種雜糅的特征,鄉(xiāng)土俚語和現(xiàn)代元素犬牙差互,一邊撕咬著,一邊凝固成一座混搭的現(xiàn)代雕像?!焙芨吲d他們看出我的用心,也希望更多的評論家關注到它。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臘燭” 

  問: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新近出來的作品跟你早期的,甚至兩三年前比較,有了不小的變化。早期有超越煙火氣的空靈感,后來更多是對苦難與現(xiàn)實矛盾的批判,筆調冷峻,澀重,而近期的文字則溫和了許多。這其間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是如何轉化的? 

  李潔冰:你的觀察和點評都是精準的。十幾年前我在岸上,無知者無畏,似乎什么都信手拈來,文字確有著天馬行空的從容。這些年我在生活的海里,時有迷惘,自然想發(fā)出一些生命個體聲音。八十年代以降的文學思潮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文學的審丑。比如余華、莫言、劉恒對我都有影響??傆X得苦難鋪陳得越多,越顯得有力度。我的首部長篇小說《青花燦爛》在《鐘山》發(fā)表時,結尾寫的是女主人公站在一堆廢墟上,重新墜回生活的原點;長篇小說《刑警馬車》,以及簽約作品《校官的兒女》里,也表達過類似的憤怒或無奈。而作家出版社推出《青》全本時,我修改了結尾:“青花朝遠處望過去,天邊的車流像螞蟻似的蠕動著,她的心底再次涌起新的希望。”這一改動,折射出我整個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變化。索馬里裔加拿大歌手柯南說過:“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臘燭”,深得我心。 

  記得有一次在公園里看人打太極拳,當時有種驚心動魄的感覺。屈膝,抱頭,下腰,一次次一低下去,再彈回來,像極了我們的民族性格。很多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支撐這個世界最強大的生命基因,在民間。所以在投給《十月》的短篇《墻上的莊稼》里,我寫了一位進城的鄉(xiāng)村老人,在離開土地后,每天在小區(qū)的雜糧店里拉著小曲,依然做著他的莊稼夢,讓人在酸楚中觸摸到生活的溫暖。 

  ——————“負責任的書寫態(tài)度及相應的社會承擔” 

  問:與一般女作家相比,你的創(chuàng)作場域并不局限于愛恨情仇,家庭倫理這樣以女性見長的題材,而是有著廣博的人文底蘊,現(xiàn)實或歷史的,包括人性深層次的解讀,這種風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李潔冰:在魯院進修的時候,有同學說,我是班里唯一一位在文字上看不出性別的作家,我把這看成對我的褒獎之語。施戰(zhàn)軍老師在點評《青》時也說過,“作者基礎好,胸襟點撒得開,是很特殊的例子”。而談到家國情懷,又不能不提到我的父親和幾位兄長,他們都是這個時代具有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對我的影響不可謂不深。我喜歡思辯型的作家,像妥思妥耶夫斯基,帕慕克、卡爾維諾、龍應臺,韓少功多屬于這種類型。很多時候,我更多著眼于“寫什么”,而非“怎么寫”。在感性與理性中思辯,是我的興趣之所在。有人這樣定義創(chuàng)作:“1、源自生命自身的傾訴欲望;2、負責任的書寫態(tài)度和相應的社會承擔;3、獨特的敘事策略?!蔽艺J為,在完成傾訴欲望和文本建設后,社會擔當應是寫作的至高境界,它決定一部作品是否具有足夠的精神內(nèi)核。哪怕文字對現(xiàn)實的影響力是薄弱的。我去年的另一個中篇《借力時代》,寫一位業(yè)務精英毀于官場潛規(guī)則的故事,它依然傳遞了我對現(xiàn)實的觀照。我喜歡自己的文字充滿煙火氣。 

  問:這個時代的文學寫作,似乎已從精英回歸大眾了,每年有上千部的作品出版發(fā)行,你認為決定一位作家能夠走多遠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李潔冰:思想。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xiàn),對世事的洞察、思考和保持獨立的判斷,是決定一位作家境界的重要因素。我愿為此付出努力。 

  問:在多元的價值觀左右現(xiàn)代人生活的今天,碼字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除了寫作以外,你還有別的愛好嗎?對創(chuàng)作有何新的打算? 

  李潔冰:呵呵,我可不是苦行僧。但與今天的許多人相比,我的愛好不算時尚。比如喜歡傳統(tǒng)戲曲,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購買過一套京劇音配像光盤,囊括了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大約幾百部經(jīng)典曲目。由此,我想打開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知的窗口。其余時間,讀些文史哲類的書籍,或看看足球賽。我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以后拿出來的每點東西,都會有自己的思考,至于計劃,還是看具體作品吧。 

  2012.2.21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陳進 【打印文章】 【發(fā)表評論】

主辦單位: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蘇ICP備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