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楊苡 | 百年人生,“活著就是給予”

(2023-01-31 16:55) 5980475

  讓我們伸出手掌,數(shù)一數(shù)我們的聚集,是哪樣多?是歡樂,還是憂戚?

  ——楊苡《撥浪鼓》

  江蘇作家網(wǎng)訊  首創(chuàng)“呼嘯山莊”譯名的著名翻譯家楊苡,2023年1月27日晚8時3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104歲。1月31日,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省作協(xié)主席畢飛宇,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汪興國前往吊唁,代表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黨組書記張宏森敬獻花籃,向其家屬表示深切慰問。





左起:汪興國、趙蘅、畢飛宇

  畢飛宇向楊苡的女兒趙蘅女士轉達中國作協(xié)鐵凝主席和張宏森書記的哀悼和慰問,請家屬節(jié)哀保重。“遵照楊苡先生遺愿,不開追悼會,沒有告別儀式,今天是楊先生火化的日子,所以我們選在這個時間和她告別。”

  汪興國說,楊苡先生是著名翻譯家,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影響很大,是我們江蘇文學的驕傲。楊先生離世,江蘇文學界非常悲痛,以各種方式懷念她。春節(jié)后上班的第一天,省作協(xié)領導和處以上干部團拜前集體致默哀,表達對楊苡先生的深切哀悼。

  “媽媽去世前一直是我陪伴在她身邊,她又黑又亮的眼神最后時刻給了我,我感到很欣慰。”趙蘅回憶道,“她最后是很清醒的,一直在和病毒抗爭。連醫(yī)生都說,這么大年紀還能堅持這么長時間是很罕見的。她一生都有這種頑強和不屈的精神。”

  楊苡去世后,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小小的庭院和客廳里,擺滿了花籃和挽聯(lián),有故交巴金家人送來的,有母校西南聯(lián)大同窗好友的后代和校友會送來的,有后輩作家學者送來的。

  “我常常想,媽媽為什么有這么大的社會影響力?她不僅是我們的媽媽。她真性情,關心人,中老年以后,常常激勵后輩作家。”趙蘅說,這幾天,吊唁的人很多,都在回憶楊苡先生當年對他們的好,對他們的幫助和恩典,有流淚的,有磕頭的,“我媽媽一直很喜歡用功的、有成就的年輕人。我為我媽媽驕傲。有你們在這個時候陪伴我,我非常感動。我代表家人向你們致謝。”

  畢飛宇、汪興國和趙蘅圍坐在沙發(fā),回憶楊苡的生前舊事。楊苡的照片就靠立在沙發(fā)后面——滿頭銀發(fā),身形瘦削,但目光炯炯,眼睛又黑又亮。“她的眼神不僅明亮而且十分敏銳。我覺得媽媽身上一直有一種女學生的感覺,包括看書的時候也是,非常認真。去年她讀布萊克的書,一邊讀一邊說寫得真好,我就笑著說,你翻譯得真好。我們視頻通話,她一直盯著我看,笑著說,我的小妹還是很好看。”“我也記得,她七八十歲的時候手里總喜歡拿著芭蕉扇,100歲以后就不怎么用了。”畢飛宇回憶。“她特別喜歡用扇子,那時候我們家沙發(fā)上、椅子上,每個座位都有一把扇子,大家搖著扇子聊天。”趙蘅陷入往事,情不自禁地談起一件件溫馨、有趣的日常小事,“媽媽的事,點點滴滴,幾天幾夜也說不完。”

  在家人看來,楊苡身上有著幾股鮮明的特質:淡然處事,為人頑強,又頑皮有趣。連趙蘅也忍不住邊回憶邊說,“媽媽的嘴很損。”楊苡日常說話妙語連珠,譬如她常說“都是一種玩法兒”,將百年人生、萬般滋味不動聲色地化入其間。“楊氏幽默是傳統(tǒng)的,舅舅和姨媽也是。”趙蘅說,“去年中國作協(xié)給楊苡的生日賀信為什么讓我們很感動。那封信不僅講媽媽,也講了我們整個父輩,對他們一代人的評價特別準確,格局和視野很大。”

  去年九月,在楊苡103歲生日之際,中國作協(xié)主席、中國文聯(lián)主席鐵凝,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發(fā)親筆簽名信,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楊苡先生是五四運動的同齡人,是自西南聯(lián)大邁向廣闊生活的進步學子,是首創(chuàng)‘呼嘯山莊’這一譯名并使該譯本成為經(jīng)典的重要翻譯家,是兼及詩歌、散文、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勤勉寫作者。山河淪落時,楊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護,懷著青春熱血投身時代洪流與祖國同命運;家國康寧時,楊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筆完成《天真與經(jīng)驗之歌》《我赤裸裸地來:羅丹傳》等著作的翻譯,依然滿懷蓬勃意氣。被文學生活、文學事業(yè)、文學追求所浸潤的人生飽滿而光潔。”

  楊苡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在人生的最后,她還為中國文學留下了一部口述自傳。去年底,由南京大學教授余斌歷時10年整理撰寫的《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由譯林出版社出版。本書為《楊苡口述自傳》上部,從清末楊家發(fā)跡寫起,到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楊苡從重慶隨中央大學北返南京告一段落。以1946年分界的“上學記”與“上班記”是楊苡人生的雙重變奏。據(jù)悉,下部文稿已基本整理完成,將于近年出版。省作協(xié)和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計劃在近期為上部文稿舉辦圖書首發(fā)式。

  楊苡對名利物質全不在意,生前一直住在南京大學家屬樓,一住就是半個多世紀,生活起居、讀書創(chuàng)作都在這間50平的房子。如今,環(huán)顧四周,圖書、字畫、照片、洋娃娃……擺得滿滿當當,仿佛也在一同向一個可愛可敬的生命告別。按照楊苡遺囑,她的生前住宅將捐獻給南京市作家協(xié)會,“她還有很多設想,希望大家能繼續(xù)在這里讀書。” 

  楊苡的生前遺愿是把一部分骨灰撒在海河,另一部分骨灰在南京樹葬,把她的骨灰和生前紀念物品放進去,“這種方式符合她,她一直愛生活,愛美。”

  天津、南京——一個是楊苡人生旅途的起點,一個是她停泊靠岸的終點。在短詩《撥浪鼓》中,楊苡曾抒發(fā)了對童年、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也許有一天它將掙斷所有的繩索,/猛地像駿馬一樣地向前驅奔!“

  永別了!楊苡先生!

(文/俞麗云、圖/于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