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卷中,江蘇文學無疑是其中最為華彩的篇章之一。一代代江蘇作家辛勤耕耘,留下了無數(shù)名篇佳構,為中國文學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去年以來,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著手收集、整理江蘇老一代作家的資料和創(chuàng)作成果,留存老作家的影像資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這項工作,既是為了給江蘇文學的研究批評事業(yè)留下一份寶貴的歷史資料,也是一次文學精神和文學傳統(tǒng)的回溯之旅。在此,我們將開設“文壇記憶”欄目,陸續(xù)推出憶明珠、范伯群、海笑、楊苡、梅汝愷等江蘇老一輩作家的采訪視頻,共同回憶老作家們走過的文學歷程。
本期視頻播出的是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董健先生。
江蘇老作家影像——董健
董健,1936年1月出生,山東壽光人,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曾任南京大學副校長、文學院院長,兼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話劇研究會副會長。
1944年,8歲的董健初入學堂,由于營養(yǎng)不良,看起來瘦弱矮小。在講究耕讀傳家的山東,董健常被人說“干不了農活,只適合讀書”。
盡管已經過去了大半個世紀,董健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剛開始讀書時的情形。學堂的學習經驗,也直接影響了董健日后的教育理念,許多學生都用“由淺入深”、“潛移默化”等方式來形容作為老師的董健。
少年時期的董健,沒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讀物,只看過四大名著,《西游記》和《水滸傳》更好看,是董健那時的直觀感受,孫行者和武二郎的每一個橋段他都熟記于心。
1951年,15歲的董健參加工作。
那時,“俄文熱”超過現(xiàn)在的“英文熱”,董健也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俄文。工作五年后,政府號召向科學進軍,號召年輕的干部都要上大學。于是,在領導的動員與個人努力下,董健于1956年考入北京俄語學院學習俄語,但讀完一年級后,中蘇關系開始緊張,次年,董健便轉到南京大學中文系就讀。
青年時期的董健深受俄國文藝思想的影響,19世紀俄國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對董健產生巨大的影響。
1962年本科畢業(yè)后,董健又在南京大學讀了三年研究生,成為陳中凡教授的學生,研究中國戲劇史。本想一心扎進學術海洋的董健,卻沒想到自己的三年研究生活只換來一篇探討農村青年思想建設的畢業(yè)論文。
1965年,董健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教授樣板戲的課程。不久“文革”爆發(fā),地主家庭出身的董健受到一定的沖擊。
“文革”后期,青年教師董健被調入江蘇省革命大批判組,專門寫批判文章。當時,《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賀敬之來到江蘇,要求省革委會寫一篇批判田漢“人性論”的文章。革委會成員忙了將近一年,結果文章過不了關,一句話都沒有刊登。但在寫文章的過程中,由于董健通讀所有關于田漢的資料,反而成為日后寫作《田漢傳》一書的積累與思考。
文革結束后,《田漢傳》出版發(fā)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連印三版,發(fā)行量非常大,許多讀者都反應作品描繪了一個真實的田漢。
經歷了迷亂而又荒誕的“過渡時期”之后,1978年,董健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學術研究。他大量閱讀文獻資料,撰寫各類文章,囊括學術論文、文學評論與文化批評等各種理論思潮。這些不僅成為董健不斷探索現(xiàn)代意識、啟蒙理性、人文精神的學術立場,也展現(xiàn)出他不斷追求真實、追求真理的思想脈絡。
改革開放以來,董健更是迎來了學術的高峰期,重點研究戲劇藝術與中國當代文學史兩個領域,留下了《田漢傳》《陳白塵創(chuàng)作歷程論》《戲劇藝術十五講》《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等著作。
1987年,董健被聘為南京大學教授,在近40年的時間里,桃李遍地,立德樹人。
此后,董健不僅堅持潛心研究戲劇藝術,同時擔任南京大學副校長一職,他曾說自己是“大學失魂的見證人”,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呼喚大學的精神歸位。
新世紀以來,花甲之年的董健依然奔走在學術的道路上,探討中國戲劇的現(xiàn)代化道路問題,勇于諫言,并熱切地呼喚現(xiàn)代意識與啟蒙理性。出版《文學與歷史》《戲劇與時代》、散文集《跬步齋讀思錄》《跬步齋讀思錄續(xù)集》等,主編大型工具書《中國現(xiàn)代戲劇總目提要》《中國當代戲劇總目提要》,并發(fā)表近千余篇學術論文。在數(shù)十年的理論研究與教學生涯中,為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和文學學科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陳白塵與董健領銜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稿》《中國當代戲劇史稿》被學術界譽為近30年來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研究的一套重要著作,它包含了對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發(fā)展的種種思考和大量第一手資料的搜集整理,是對20世紀中國現(xiàn)當代戲劇的整體描述和劇目梳理,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重大的學術價值。
如今82歲高齡的董健視力日益減退,雖然讀書和寫作都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卻依然不愿放棄學習與思考。每天讓老伴給他讀書,成為董健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
談及近期的創(chuàng)作計劃,董健依然神采斐然,他說只要腦子還能想,我就再思考一些問題。“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正是這種崇高的批判精神讓人文主義的火種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