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人”的“生態(tài)”寫作

作者:汪向榮 (2020-05-09 17:34) 5873101
       對于一個寫作者而言,能否以精確而靈性的筆墨去探究日常事物的精神肌理,厘清人與自然的隱秘關(guān)系,乃是有無文學自覺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標志。因為真正的創(chuàng)作,正是在尋常中發(fā)現(xiàn)非常,對“熟視無睹”“充耳不聞”的強大超越。所以,與投抱陌生、時尚的現(xiàn)代都市相比,誠實、樸素的田園回歸就顯得更加可貴,忠于自然及鄉(xiāng)村的“生態(tài)”寫作就顯得更加可靠。
        認識李明富正是源于他的“生態(tài)”寫作。從三十年前“山茶詩社”的核心成員到十幾年的鄉(xiāng)鎮(zhèn)宣傳委員、如今的市文聯(lián)副主席,社會角色雖有變化,但始終吃的是“文字飯”;從青年時代的新詩寫作到中年時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文學體裁雖有轉(zhuǎn)換,但表達的主題一直沒有偏離大地。比如草木、莊稼、畜禽、農(nóng)藝、花事。與其說明富對眾生喧嘩、斑駁耀眼的城市生活保持身“入”心“拒”的阻隔或者警惕,毋寧講,他對自然田園有著與生俱來的靈魂歸依。少時的境遇和經(jīng)歷,不僅決定了成年后的生活習慣、人生傾向,更會沉淀為不可逆轉(zhuǎn)的心理定勢,影響人際與自然的關(guān)系,甚至人的一生走得再遠都難以走出歷史。從深層意義上講,明富的精神世界一直沉浸于“過去時”“鄉(xiāng)村態(tài)”,他的寫作回避了現(xiàn)代和超現(xiàn)實取向,因而得以保持原鄉(xiāng)原味,成為“無公害”文本。
說李明富寫作具有鮮明的“生態(tài)”特質(zhì),可以進行多層面分析。
       第一,對文字的敬重。這是當下許多寫作者普遍缺乏的品質(zhì),自媒體的自娛性降低甚至摧毀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門檻,無規(guī)則、無邏輯、無思考作品的泛濫,遮蔽了寫作的嚴肅性。明富的文字干凈、語法嚴謹、布局密實,言辭出自本心,所述源于親歷。誠然,這與其師范教育背景有關(guān),但更多還在于他對文字的“潔癖”,不容虛妄、輕佻、浮躁。你只有真心愛文字,文字才會鐘情于你。
        第二,是對自然的敬畏。萬物共生,物我平等。人,不過是自然中的一個分子,理性的立場是賦予他物以情以魂,以兄弟姐妹般的親熱。李明富把自身放在自然的坐標上,向大地、田園、鄉(xiāng)村表達了足夠的友善和敬意。“仿佛一個不起眼的韻腳,薔薇競相開放,也敷衍成了一首詩。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卑微的薔薇,也可作春天的主角,一如至柔至情的女子,要愛就愛到徹骨,韶華傾負”。在《隨性的薔薇》中,花朵人格化了、情感化了,成為作者心聲的代言者了。“草垛堆起來,又矮下去,仿佛日頭升起來,又落下去,起起落落間,光陰流逝。流走的光陰里,有農(nóng)民小小的幸福”(《草上光陰》)。還有“大地的鼓槌”“針箍的光芒”“竹器的光澤”“冬瓜之魅”……再尋常不過的事物,背后展現(xiàn)的無一不是人類自身的命運,誠如《我輩本是蓬蒿人》一文的點題:吾等一介草民,渺小而卑微,胸無大志,倒是比較憧憬蓬蒿一般的生活。
        文中有畫,此乃李明富寫作的一大特色。他的鄉(xiāng)村散文,幾乎每篇都可以還原為成精致工筆。李明富習慣細膩,喜好精微,對尋常事物的觀察、了解的深入,幾可等同生物解剖?!恫萆瞎怅帯穼懙静菥幊刹堇K、草簾、草焐、草窩的過程,具體到“掌心里再蘸點水,或者吐口唾沫,取上五六根,分作兩股,放在兩掌中間反復(fù)揉搓,自然地兩股絞成了一股……”如果將此文當作“草繩制作”技術(shù)指南也未嘗不可。他銘刻童年生活的絲絲縷縷,珍惜艱辛歲月的酸甜苦辣,每個細節(jié)都舍不得割棄,就如饑餓者對一顆米粒,饑渴者對一滴清水的留戀。當然,這樣密實的布局、精確的勾勒,也會帶來字里行間缺乏通透以及混同于科普文章的尷尬。中國畫的特質(zhì)在于“留白”,計白當墨;好的文章,同樣需要跳躍式詩情和寫意化的描述,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和神游愉悅。工筆畫不能成為主流,與其匠心重、靈性少不無關(guān)聯(lián)。
       毋庸諱言,李明富的“生態(tài)”寫作放在大的社會背景中,如同走向餐桌上的綠色菜蔬、有機食品,屬于小眾化享受,他的嚴謹守正和鄉(xiāng)村懷舊,在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讀者群中最易喚發(fā)心靈共鳴和審美認同。尤其城鄉(xiāng)二元化存在,工業(yè)化大批量生產(chǎn)模式嚴重阻礙了都市人群對鄉(xiāng)村生活和自然生物的認識和理解,贏得大眾顯然成為不可能的夢想。是獻媚于紛繁世俗,還是堅守著田園孤獨,答案不言其明。因為李明富寫作的出發(fā)點是豐富、充盈的心田,外人的點贊只是附屬產(chǎn)品。認定的路走下去,就是最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