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松新作《森林沉默》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2019-11-15 09:27)

  《森林沉默》是陳應松最新的神農架長篇小說,刊登在2019年第3期的《鐘山》雜志。作品發(fā)表后,很快在全國文學界、評論界引起熱議。包括賈平凹、李敬澤在內的作家、評論家都紛紛表達了自己的閱讀感受。1113日上午,作為第二屆中國江蘇·揚子江作家周活動之一,《鐘山》雜志社、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在南京舉辦了《森林沉默》作品研討會。與會專家對這部作品的立意、文本、構架,敘事等方面特色進行了剖析。研討會由《鐘山》雜志副主編何同彬主持。主編賈夢瑋出席了會議。

  “一輪渾圓的月亮凍在鷹嘴巖上,咕嚕山區(qū)的森林樹葉落盡。往遠處看,山峰斷裂,河谷崩陷,石頭變老,褶皺斷穹,天地仿佛遭受過重創(chuàng),萬物被冰雪緊縛,陷入深深的巨痛之中。千里積雪,鸮鳥的號叫在北風中回旋,峽谷在這時候卻有一種令人驚異的明亮。”小說《森林沉默》從第一章“白辛樹”開始寫起......

  《森林沉默》是陳應松最新的神農架長篇小說,發(fā)表在2019年第3期的《鐘山》雜志。小說以“一個人在森林里走動,他看見了一只豹子”開篇,以“我重新栽下了一棵白辛樹”結束全篇。讀到這樣的開頭和結尾,我們能夠強烈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山野氣息,仿佛在我們就在森林中漫步,在森林里穿越。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這是我看到的寫森林最好的一本書,這樣的文字別人寫不出。《森林沉默》內容豐富,想象瑰麗,且表達奇崛,讀時感覺我就在密林中,能聞到那幽暗潮濕的氣息,能聽到各種飛禽走獸的響動,那些枝條蔓草牽扯得手臉都疼啊”。

  著名評論家、散文家李敬澤說:“陳應松欠中國文學一片森林。溫帶的、浩瀚的、確切的、威嚴的、創(chuàng)世和永恒的森林。這是他命里該寫的,也很可能是只有他能寫的。這一部書現(xiàn)在擺在這里、橫亙于此,令人屏息,令人沉迷和驚懼。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山林是薄弱的,自然是薄弱的,現(xiàn)在,陳應松還了債,我們有了一片與現(xiàn)代性、與喧囂人事相對峙、相辯駁的森林”。

  陳應松介紹說,為了創(chuàng)作這部長篇,他近幾年基本上長期住在神農架,斷斷續(xù)續(xù)寫了三年多時間。“有一段時間因為太忙了,碰到一些問題,我把它放下來,寫了一大半,后來以為也接不上了。我的電腦里面現(xiàn)在還有兩部寫了一小半就接不上了的文字。當時的感覺完全消失了,再怎么接也接不上,就丟掉了。但是這部很奇怪,一下接上了,我把前面一看寫得還不錯,后面再繼續(xù)寫的時候這種感覺好像又回來了。”

  日積月累,陳應松在神農架住的時候,習慣用日記的方式記錄關于森林動植物和風景描寫。“像畫家一樣的,走到哪兒就搞一個速寫,相當于用文字手寫一段關于森林的解釋。比如早晨起來看到云彩怎么樣飄的,看到陽光是怎樣打在山尖上的,看到一個村莊,突然有一種感覺就把它寫到手機上面,一段一段積少成多。”最后完成了《森林沉默》作品的創(chuàng)作。

  風景描寫大概占這部小說的六分到之一。這么多的篇幅,陳永松也覺得這在一些中外小說中是少見的,“但是我在后記里面說得很清楚,要把它當作關于森林動植物教科書那樣去寫,寫得那樣精細,我就是想告訴讀者,森林里的風景太美了。”

  南京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揚子江評論》主編丁帆認為,“這是一部可以生發(fā)出多元思考的一個生態(tài)哲理小說。現(xiàn)代文明、后現(xiàn)代文明、語言史文明都放在一個顯微鏡下來進行觀察。這種巨大反差的圖景構成的是一種哲理化的整體結構。作家要揭示的是你保護動物也好,保護植物也好,保護原始的生存形態(tài),實際上就是人類保護自己。”

  丁帆從作品的敘事技巧進一步分析說,作品的敘事方式有后現(xiàn)代先鋒派的影子,以變形夸張的描寫手法向前推進。“整個故事的鏈條是被切斷的,打破了故事的連貫性、完整性,乃至它的完形狀態(tài)。很多時候是時斷時續(xù)的,以人物為中心去情節(jié)的寫作,是用一種碎片化的描寫,嵌入了作者對人物命運的哲思。喧囂的都市與寂靜的森林之間,這種反差和落差形成了強烈對比,在這個對比當中凸顯出作者所要敘述出的價值觀,實際上我認為是對人類欲望的抨擊。”

  南京大學教授、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彬彬認為,這部小說有兩種價值觀念的糾纏、困惑,一個是作者很強烈的受到“五四”啟蒙主義影響,繼承了魯迅先生開啟的國民性批判、傳統(tǒng)文化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帶有一點啟蒙主義以后現(xiàn)代文明對人類認識的質疑和困惑。

  閱讀這部作品,讀者感受到兩種價值觀念的糾纏。王彬彬覺得,“小說這樣寫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的,價值觀特別明確的小說未必是好小說。寫論文和寫小說的差別在哪兒?寫論文一定要把事情想明白了再寫,沒想明白就不要寫。沒想明白,觀點不明確寫什么論文?但是寫小說不一定,有時候恰恰是作者有困惑,有迷茫,他把產生困惑迷茫全部的情景表達出來,小說就是為了表達這種困惑和迷茫?!都t樓夢》有特別明確的價值觀嗎?也沒有嘛,托斯陀耶夫斯基也往往是表達一種困惑和迷茫,我覺得在這個意義上說,《森林沉默》內涵是豐富的。”

  暨南大學教授、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新文學》評論副主編賀仲明認為,《森林沉默》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比較全面的反映了神農架的地理和文化。“我覺得一個作家有這么一種執(zhí)著,這么一種追求,深入地展示一個地方的自然和文化,是值得肯定的。這部作品確實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下了很深的工夫,也可以說是多年的一個積累。”

  談到作品對神農架的神秘文化的深入揭示,賀仲明認為,“小說所表述的文化跟自然是融為一體的,像萬物有靈,神靈的文化,包括人和自然之間一種內在的相通和共生的關系。人和自然之間,可能某個方面不像我們現(xiàn)代文明里面距離這么遠,它是相通的,并且它的生命關系是密切共生的。”在寫作特色方面,他認為,這部作品沒有炫技獵奇的缺陷,“因為很多作家寫地方的個性風貌或者特色,往往很喜歡獵奇,我覺得應該是平實的,在神奇的事物線上能夠平實看待的話,會更加真實。”

  南京大學教授、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光芒認為,《森林沉默》是一部為自然立詩,為森林立言的奇書,“讀得雖然很累,但是也感覺到奇絕和瑰麗。”此外,在張光芒看來,這部作品是集浪漫主義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于一體的振聾發(fā)聵的作品。“小說的寫作體現(xiàn)了一種多重敘事結構,這個多重敘事結構是這個小說多聲部,多層面敘述故事的一種努力的方向。”

  小說反應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但張光芒認為這三個層面還不是小說最主要的結構。小說第四個層面,最重要的結構應該是人與自身的矛盾沖突。“人性的墮落也好,人性的異化也好,實際上它在本質上是人遠離了人身上飽含著的自身的自然性,那種不虛偽,那種坦蕩,那種基本的善良。而恰恰是這個獲猴喚醒了花仙的野性和自然性,因此她義無返顧地投身于獲猴的懷抱。作者花了大篇幅去寫,是想強調人性的自然性被喚醒的過程是多么的是多么的浪漫。多么的重要。”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從五個方面對《深林沉默》進行了剖析,關于現(xiàn)代文明形態(tài),關于神農架地區(qū)的特殊性等等。何平首先從《森林沉默》書名來衍生出對文明沖突的思考,為什么它沉默,為什么它是多聲部的。其次他從長篇小說文體的角度,說到這部作品與其他一些長篇小說一樣,都承擔了長篇小說應該承擔的精神文明問題的特殊性和價值所在。

  最后一點,何平還特別強調,對于一個作家來講,陳應松這部作品抓住了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時刻,“在小說第16頁里面,'野獸開始逃難,人們開始拆遷,河流開始堰塞,森林開始倒下…,讓它們永遠不再生長。’陳應松這部小說準確地抓住了一個歷史時刻。如果一部長篇小說,沒有一個有理想,有文學野心的作家,肯定是有問題的。”他認為,陳應松在這部作品的主題是有明確站位的,敘述是有“森林立場”和“森林尺度”的。(來源:揚子晚報揚眼;圖文記者|蔡震)



  

       作者簡介

  陳應松,原籍江西余干縣,1956年生于湖北公安縣。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出版有長篇小說《獵人峰》《到天邊收割》《魂不守舍》《失語的村莊》、《別讓我感動》《還魂記》,小說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叢書——陳應松小說》《陳應松作品精選》《巨獸》《呆頭呆腦的春天》、《暗殺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鴉為什么鳴叫》《狂犬事件》《馬嘶嶺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星空下的火車》,隨筆集《世紀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鎮(zhèn)逝水錄》詩集《夢游的歌手》等數(shù)十部作品,《陳應松文集》6卷。其名作《雪樹瓊枝》《松鴉為什么鳴叫》《豹子最后的舞蹈》《野貓湖》等均首發(fā)于《鐘山》。

  曾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二屆《小說月報》百花獎、20062007年度《中篇小說選刊》獎、第六屆上海中長篇小說大獎、2004年人民文學獎等。現(xiàn)為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省文學院院長、湖北省第十屆政協(xié)委員,國家一級作家。

  長篇小說《還魂記》發(fā)表于《鍾山》2015年第5期,獲第二屆“《鍾山》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中國政府網(wǎng) 中國文明網(wǎng)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光明網(wǎng) 學習強國 中國作家網(wǎng) 中國文藝網(wǎng) 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文化報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中國詩歌網(wǎng)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騰訊文化 中國新聞網(wǎng) 中國江蘇網(wǎng) 我蘇網(wǎng) 新華報業(yè) 四川作家網(wǎng) 《鐘山》雜志社 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華網(wǎng)副刊 新華網(wǎng)圖書頻道 新聞出版總署 中國詩歌網(wǎng) 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作家網(wǎng) 廣東作家網(wǎng) 作家網(wǎng) 北京作家網(wǎng) 山東作家網(wǎng) 貴州作家網(wǎng) 中國藝術批評 中國文聯(lián)網(wǎng) 浙江作家網(wǎng) 上海作家網(wǎng) 蘇州文學藝術網(wǎng) 湖北作家網(wǎng) 遼寧作家網(wǎng) 河北作家網(wǎng) 中國詩詞學會 海南省作協(xié) 陜西作家網(wǎng) 江蘇文化網(wǎng) 鐘山雜志社 張家港作家協(xié)會 江西散文網(wǎng) 中華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網(wǎng) 福建作家網(wǎng) 鳳鳴軒小說網(wǎng) 百家講壇網(wǎng) 東北作家網(wǎng) 四川作家網(wǎng) 中國報告文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