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新時代中國文學的萬千氣象

來源:文匯報\作者:王雪瑛 (2023-11-20 11:06) 5992223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11月19日晚,“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在茅盾先生故里——浙江桐鄉(xiāng)隆重舉行,同步于新華社、浙江衛(wèi)視和新華網、央視網等網絡平臺聯合播出,向“攀登”文學高峰的作家們致敬,讓優(yōu)秀作家作品以更豐富的文藝形態(tài)、更新穎的傳播方式相遇大眾。

  茅盾文學獎是具有崇高榮譽和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中國文學獎項,見證了中國當代文學恢弘的發(fā)展歷程。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揭曉:楊志軍《雪山大地》、喬葉《寶水》、劉亮程《本巴》、孫甘露《千里江山圖》、東西《回響》5部長篇小說獲獎。本屆茅盾文學獎是對新時代文學成果的一次重要檢閱,反映了廣大作家講好中國現代化故事的共同努力,展現了新時代中國文學的天高地闊、氣象萬千。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指出:“新時代文學擔負著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的重要職責,我們必須懷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心懷‘國之大者’,從時代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層面上進行思考,更加明確有力地體認、把握和擔負文學的使命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備忘錄和心靈史


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以文學為本,以作家為主體,“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為5位獲獎作家分別拍攝了具有鮮明文化地理色彩和作家個性魅力的主題短片,彰顯了新時代文學深深扎根于人民大地,與歷史傳統(tǒng)和當下生活的緊密聯系。

  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主任、評論家何向陽分析了本屆茅盾文學獎五部獲獎作品的各自特點后,她概述,“總體的共同特征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學備忘錄和心靈史。首先,獲獎作品都有蓬勃鮮明的時代精神,體現了這四年來長篇小說的新成就。第二,具有深沉的現實關切。小說對現實展現了文學的關注。這種關注不是淺表的蜻蜓點水,而是深沉的向內掘進。第三,有著灼熱的人民情懷,《雪山大地》《寶水》《千里江山圖》等作品都是置身于人民中間,從人出發(fā),將個體的人與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我”對人民的熱愛,寫出“我”如何融入到“我們”之中。在對“國之大者”的書寫中透露出對人民的深沉之愛。第四,具有堅實的本土風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從新時期一直到新時代,當代文學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堅實的中國式本土風格與融匯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新精神。五部長篇各自的風格創(chuàng)新都有體現,無論人物形象塑造,還是小說結構、語言特色,都是可圈可點的,又不同程度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的復歸,這是一種經由時代發(fā)展和主體創(chuàng)造而具有的開放品格的現實主義,融匯了英雄主義、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等等優(yōu)長,展現了具有中國文化審美觀念和時代精神的現實主義。這種現實主義精神,融入了向高峰邁進的“雪山”的高度,是向上生長的;同時又有一種大地性,牢牢植根遼闊大地,吸納大地力量,成就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并在人物樣貌、語言風貌和美學風范都達到了較高品質。”

  茅盾文學獎所堅持和彰顯的文學追求在一定意義上正是共和國的文學理想,這一理想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經百余年艱難探索,不斷明確其方向、豐富其內涵、細膩其肌理。本屆茅獎評委、評論家叢治辰感念評獎的那些日子,“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茅盾文學獎的文學追求,即時代性、人民性、創(chuàng)新性的統(tǒng)一:作家們在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值得被文學記錄的時代光輝;獲獎作品都體現出反映時代、理解時代的強烈訴求,表現出個人理解世界,文學表達時代的探索勇氣;新人形象、先鋒筆調、多元敘述方式以及類型文學、影視文學敘事手段的化用等等,都體現了茅獎對創(chuàng)新的重視。”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深扎”,這是文學的方法論?!妒隆穲?zhí)行主編、評論家季亞婭認為本屆茅獎所體現的時代特征是文學的“行動性”,“作家們到中國的廣袤大地上去,書寫時代經驗與實踐,一種扎根于廣闊中國大地的感知方式和審美方式正在生長,根須觸到土地上八面來風的新鮮經驗,我們與土地的情感連接,由此生長出當代文學的主體性。獲獎作品去往歷史和文化的縱深,去往鄉(xiāng)村建設的現場,彰顯歷史與時代中的人性和理想主義之光,是英雄主義的‘千里江山’,也是無數平凡人的心靈‘回響’。《十月》雜志首發(fā)的《寶水》《本巴》都是當代作家‘深扎’大地結出的碩果?!侗景汀烦尸F我們文明內部迷人的多樣性,文明遠方的青山迢遞;《寶水》筆下可愛可信的當下鄉(xiāng)村現實,不僅是經驗書寫與認知意義上的‘破壁’,而是這片土地長出來的審美方式、感知方式、思維方式,在進行當代文學乃至文明范式的構型。”

  作家楊志軍在青海生活了近40年,小說中的故事都是他親身經歷的,他很感慨,“《雪山大地》的寫作過程就是投入雪山大地的懷抱,帶著對草原的深情,對酥油的熱愛,回望自己的童年與青年時代,寫出半個世紀里父輩們在青藏高原如何生存和發(fā)展,如何與當地藏族同胞肝膽相照攜手互助的奮斗歷程。”父輩們的生命史與青藏高原現代化發(fā)展史的交融讓小說飽含著藝術感染力,為深入生活,提升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重要的創(chuàng)作實踐。

  “中國鄉(xiāng)村正在發(fā)生著的巨變對于文學寫作者而言是一個具備無限可能性的文學富礦。要在其中挖寶,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確實缺一不可。”這是作家喬葉創(chuàng)作《寶水》的重要心得,她以“跑村”和‘泡村’的方式,走進村莊,深入生活,沉浸式地傾聽和記錄,聽到村民和鄉(xiāng)村干部藏在深處的微妙心事,有一種感同身受的理解。無數撲面而來的鮮活細節(jié)讓喬葉真切地意識到“深扎”的收獲,大時代與小細節(jié)的辯證關系:“宏闊的時代必須附麗在這些細節(jié)里,而這細節(jié)又由無數平樸之人的微小之事構建,如同涓涓細流終成江河。”

  “本屆獲獎作品和提名作品最大的特點是著眼于改革開放以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一方面表現當下中國現實,人民生活面貌及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注重體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體現中華民族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貢獻。”本屆茅獎評委、評論家吳俊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已經成為當代作家的自覺意識,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有了充分提升,茅獎作品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示范性文本,文學批評應該在這方面深化探討和研究;茅獎作品也是大學課程教學的重要資源。當代文學經典進入課程教學,是急需推廣的新時代大學人文建設、人才培養(yǎng)的使命。講好中國故事也是大學人文教學的使命,關系到未來作家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實踐成長的起點。”

  把創(chuàng)新精神貫穿文學創(chuàng)作傳播全過程

  “只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扎根在人民的生活,我們的文學才能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精神的書寫,歸根到底是要打通人民之間最真實的生命體驗與美學經驗。”作家孫甘露從深入生活與文化傳承兩方面談論文學創(chuàng)新:“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和生存、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知古鑒今,繼往開來。每一次關于文學的再實踐、再創(chuàng)造,新的時代思想、社會理念、人文精神都會融合進來,世界因此呈現出新的視角與側面。”《千里江山圖》就是以現實主義的寫實能力,融匯了“諜戰(zhàn)文學”的硬核故事,先鋒文學的敘述語法創(chuàng)新出現代小說的敘事美學,讓當代讀者理解一代理想主義的革命者堅守信仰,無畏犧牲、追尋光明的精神圖譜。

  《本巴》是向江格爾史詩的致敬之作,也是向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致敬之作。作家劉亮程從草原文化的說唱傳統(tǒng)中,獲得構思《本巴》的靈感,“我想在這些古老神奇的說唱之外,說出自己的聲音。在史詩言說的盡頭,找到自己無邊無際的想象和結構一部小說的方法。在語言的地老天荒中寫出屬于自己的文字。”劉亮程傾心面對家鄉(xiāng)、土地和生活,探索出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文學敘事。

  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生活,作家如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匯創(chuàng)新?作家東西分享了他的經驗:“把創(chuàng)新精神貫穿文學創(chuàng)作全過程,首先,要在生活中尋找新靈感,要在生活中尋找新人物,還要在寫作中研發(fā)新詞。”談到《回響》的寫作,他很有感觸:“做一個寫作者,我是幸運的,我恰逢巨變時代,中國從物質到精神都發(fā)生了變化。新人物不斷涌現,新情節(jié)層出不窮,新事物屢見不鮮。”

  茅盾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大家,他參與建構的文學傳統(tǒng),是后輩作家取用的源頭活水。第十屆茅獎獲獎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表示:“對我而言,茅盾先生是雙重意義上的前輩與楷模。有幸獲得以茅盾先生之名命名的文學獎,更是一名作家無上的榮光。茅盾先生也是我所供職的《人民文學》雜志的首任主編。他所開創(chuàng)的《人民文學》的文學與編輯傳統(tǒng)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文學》人,能夠置身于這一偉大的傳統(tǒng),我深受滋養(yǎng),也倍感榮幸。”

  盛典的主題短片《人民大地 文學無疆》中,呈現了歷屆茅獎獲獎作品的書影,形成了鮮活而流動的當代讀者的精神生活史。這次頒獎有不少富有親和力、出圈的傳播方式,如由獲獎作品改編的沉浸式戲劇,“新時代文學的跨界傳播”論壇,盛典中五位獲獎作家的主題短片,季亞婭很關注,“這些文學活動都是激活高品質文學與大眾,特別是青年受眾的聯系。在圖書市場長篇小說比短篇小說集更有銷量,可見在全媒體時代,讀者仍有深度閱讀和總體性的追求,所以蘊含更復雜的思想深度、更豐富的情感體驗的優(yōu)秀作品,一定會找到它的讀者。”

  經典作品也可以進入短視頻,經典作品需要新媒體傳播手段的加持,另一方面,文學閱讀也不能喪失深度閱讀的提升。吳俊認為,“我們對于茅盾文學獎的推廣和重視,就是在社會范圍提升深度閱讀的力度和高度,豐富大眾的閱讀生態(tài),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

  國家級重要文學獎項茅盾文學獎引領著時代的文學風向。獲獎作品、頒獎形式都是文學與讀者溝通的橋梁。“中國文學盛典將埋頭書齋的作家請上舞臺和屏幕,成為文學盛典的主角,既是對作家創(chuàng)作勞動的尊重和肯定,也激發(fā)了社會對文學的關注。電視、網絡平臺直播的方式,讓中國文學盛典與無數觀眾、網友相遇,熱烈而生動地展現新時代文學成就,意蘊豐富的文學作品,在屏幕內外拉近觀眾與作家的距離,特別吸引Z世代年輕觀眾,讓他們直觀感受作家的氣場、文學的魅力,與新時代文學同頻共振。”青年評論者楊毅認為,要敏感于文學在新媒體時代的變化,互聯網和短視頻等對文學傳播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優(yōu)質原創(chuàng)文學的落地轉化,讓文學真正服務于社會公眾,助力文學的出圈和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