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第30個世界讀書日當晚,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春風里·中國好書”發(fā)布活動于太原市的山西大劇院隆重舉行,揭曉2024年度“中國好書”評選結果。其中,年度榮譽圖書2種,主題出版類8種,人文社科類9種,文學藝術類9種,科普生活類3種,少兒類11種。另有20種圖書入圍2024年度“中國好書”。
《雨花》雜志刊出的邱華棟“尼雅錦帛”專欄作品(后結集為《空城紀》出版)、閻晶明“讀典有識——魯迅與中國共產黨人”專欄作品(后結集為《同懷》出版)雙雙入榜。
在這部作品中,邱華棟以詩意的語言和絢爛的想象回到渺遠的西部世界,重尋龜茲、尼雅、樓蘭、敦煌等西域古城的歷史傳奇。全書分為龜茲雙闋、高昌三書、尼雅四錦、樓蘭五疊、于闐六部、敦煌七窟等六個部分,書寫六座西域古城廢墟遺址的故事。六座西域古城廢墟在小說中復活,“一個個人物開始有了生命、有了表情,他們內心的聲音沖撞開了那些本來覆蓋于其上的風的呼嘯、沙的嗚咽,越來越響亮和清晰”;“廢墟之上的人們重新來到這里,就像創(chuàng)世紀似的,遠古的精神依靠自己充沛的力量矗立起來。”
在《空城紀》這部具有“裝配”結構的長篇歷史小說中,書寫漢代絲綢故事的《尼雅四錦》,曾以《尼雅錦帛》之名,連載于《雨花》2021年第2期、第4期、第6期、第8期、第10期,廣受好評。2023年,《尼雅錦帛》被評為第五屆《雨花》文學獎小說獎。評委會給予的授獎辭為:“邱華棟的中篇小說《尼雅錦帛》,以蘊含中華文明密碼的‘錦帛’為線索,用六種完全不同的視角也即復調的方式,講述神秘的西域故事,復原一段被風沙和時間掩埋的歷史。天馬行空的奇妙想象,渾然天成的敘事節(jié)奏,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體實驗,展現(xiàn)出作家杰出的小說才能和卓越的文體意識;作家對于出生地歷史的勘探和再現(xiàn),對于民族融合的生動講述,彰顯出一位中國作家的故土情懷、世界眼光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此一部小說,邱華棟的文學世界更加斑斕多姿。”
作者簡介
邱華棟,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祖籍河南西峽縣,1988年進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在職研究生學歷,文學博士,研究員。現(xiàn)任十四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著有非虛構作品《北京傳》,長篇小說《空城紀》《夜晚的諾言》《白晝的喘息》《正午的供詞》《花兒與黎明》《教授的黃昏》《單筒望遠鏡》等13部。中短篇小說、系列短篇小說《社區(qū)人》《時裝人》200多篇。共出版有小說、電影和建筑評論集、散文隨筆集、游記、詩集等各類單行本80多種,1000多萬字。2018年出版《邱華棟文集》38卷。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發(fā)表和出版單行本。
《同懷:魯迅與中國共產黨人》為閻晶明“魯迅研究”系列又一部力作。作者以嚴謹考據(jù)與散文筆法交融的獨特風格,從“魯迅與中國共產黨人”這一獨特視角切入,聚焦于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陳賡、瞿秋白等中國共產黨人和魯迅的多方面交往或交集,體現(xiàn)出“神交”的呼應與境界,升華為“同懷”的相知與相通。從一個重要側面突顯魯迅的精神品格,魯迅在中國共產黨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中國共產黨人對魯迅的信賴、對魯迅形象的維護、對魯迅作品的熟稔。此書既是魯迅研究和黨史研究的重要補充,也有助于讀者管窺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的風云跌宕和人性光輝。
2022年,著名文學批評家、魯迅研究專家閻晶明接受《雨花》雜志邀約,在《雨花》開設“讀典有識——魯迅與中國共產黨人”專欄。2023年12月,該專欄榮獲第五屆《雨花》文學獎。評委會授予閻晶明先生的授獎辭為:“作為成就斐然的文學批評家和魯迅研究專家,閻晶明寫作這一專欄時開創(chuàng)性地借助當代小說的批評方法,結合現(xiàn)代文學研究范式,考據(jù)翔實,言必有據(jù),卻又像福爾摩斯一樣,根據(jù)史料間的蛛絲馬跡,抽絲剝繭,把魯迅與眾多共產黨人之間的交往講述得風生水起,懸念叢生。這一系列文章既具有學術論文的謹嚴,又不失散文隨筆之韻致。”
作者簡介
閻晶明,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批評的策略》《獨白與對話》《我愿小說氣勢如虹》《魯迅還在》《魯迅與陳西瀅》《須仰視才見:從五四到魯迅》《箭正離弦:〈野草〉全景觀》《這樣的魯迅》《讀與思》等十余部。編選出版《魯迅箴言新編》《魯迅演講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