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此時》(散文集)

2016年09月13日 16時44分 

書名:《年年此時》
作者:方華敏
書號:978-7-5460-0823-3
出版社:黃河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6月
 

     內容簡介:本書收錄作者近年發(fā)表報刊雜志的散文作品。文中部分內容是憶舊,憶及童年趣事、故鄉(xiāng)親情,也憶及綠色的軍營生活。無論是寫親情,還是寫故鄉(xiāng)風物,戰(zhàn)友情懷,皆有痛感,有溫度,可觸摸,可回味。其中毛茸茸的質感,鮮亮倔強的底色,折射著江南的陽光,浸潤著水鄉(xiāng)的溫和。另有部分內容是行者記游,也寫得清朗大氣,文字灑脫,像林非先生所述,有自己眼中獨特的風景,和心靈的體悟,給人以審美和愉悅。



春街春巷雨為簾(跋)

文/方華敏

 

連日陰雨,滿眼都是水洗過的清凈。街巷的屋檐、花草、樹枝還滴著水珠,輕風拂過,像悠悠淌著的眼淚。站在窗前,臉上隨時有寒氣觸摸。我心里默默念叨:春天快來吧……

我喜歡早春。一切新生命的萌動,都蟄伏在這個時節(jié)里。就說我的散文集吧,她就像兒時課文里的春姑娘,在早春的門縫里窺視、等待多日,一定要有幾場細雨,幾個艷陽,才肯探出頭,把美麗的面容呈現。哦,原來早春也是抹了淡淡愁緒的。

集結在這里的散文篇什,是我近年發(fā)表于報刊的文字。記錄了我的童年趣事、閱世經歷、家族舊聞等。書里之人之事,占有這個時代的元素,也保持著固有的時間感,任塵世變遷,仍歲月靜好。我曾那么感恩、回味、追溯我生命中的所幸所遇,糾葛于記憶里的濡沫涸轍,然而提筆,才倍覺文字的蒼白無力。我常常獨坐窗前,仰望天空的織女星落在子夜的樹梢,心境隨之漂浮。親人、同學、戰(zhàn)友便不期而至,故鄉(xiāng)、學校、軍營也如影隨形。他們有時深邃如海,有時淺白如溪;有時清晰如昨,有時恍然若夢。就這樣彼此安靜地等待、相對。漸漸地,有了不舍……

隨著筆尖的潤染,我的思緒又回到寫作之初。轉身便看見書架上留存的一摞摞報紙雜志。紙張顏色已在光影里漸漸退去,然而每一篇、每一頁純善美好的情懷,卻似月月琉璃,透明清亮。她以一種寶貴的重量,沉入我的心底,甜蜜而厚重。記得《翠苑》雜志副主編馮光輝老師用毛筆寫給我的用稿信件,灑脫清新,風骨神韻。陽光透過細密的宣紙,衍化相生相成的美,至今難忘。還記得我在《散文世界》寫下第一篇文字。那是一個美麗的夏日,“八一”節(jié)即將來臨,我讀著自己的文字,行走鼓樓大街,兩旁的槐花開得正茂,手上的雜志散發(fā)著墨香----多年過去,那一剎那還在眼前。

字里不知身是客。

我習慣在故園的四季里細嚼年少的人生。檐邊的香樟,臨窗的桃樹,后園的桂子,籬笆纏繞的藤蔓,院角的百草園……筑成一道青綠的屏風,把老屋寵溺地擁在懷中。她流動的綠色格外透明,仿佛越過了門前的池塘蜿蜒到了田野的盡頭。豐沛的雨水,浸養(yǎng)稻秧,滋潤青麥棉苗,泥土深處涌動無定的力量,如此柔軟,如此堅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融進這平畈的土地。夏日永晝,黃昏最浪漫,我獨坐田埂,看稻浪翻涌猶如心中燃起的燈火,明朗而溫軟。秋雨過后天氣轉涼,外婆端坐樹下,依舊悠悠地做著繡活,串串紫色的果子透著艷艷的醉紅,憐人的紅意就蕩在外婆指縫間。冬日陽光,在迷茫的晨霧里散開,那份寧靜淡遠是沒有喧嘩的光和熱。此時農事已閑,寒假來臨。我倚墻而坐捧書閱讀。外公敲打著春日吃進泥層中的犁耙,輕聲細談有趣的細枝末節(jié),眉宇間滿是笑意……如此光景,無需刻意格物致知,她們就養(yǎng)在我心里,也養(yǎng)在我墨里。《梅花,另一種鄉(xiāng)愁》《夢回故里》《今夕共此燈燭光》《一縷心香》《靜把歲月織繁華》等,是吟詠讀寫,也是一種生活趣味品性的抽身世外,能聽到花開的努力,莊稼拔節(jié)的聲響。美好景物人物相遇,因此有了墨的質感和墨的重量。

鄉(xiāng)居的日子,在時光更迭中完成彼此的交融與分離。開學了,我背上書包,挽起長長的發(fā)辮,沿鄉(xiāng)間小路朝學校走去。美麗的校園,慈和的老師,親密的同學……她們伸長手臂熱情擁我入懷。上課鈴聲響過,陽光從桌面移動,我的思緒游離。數學課堂計算速度的函數,到底轉過多少度我年輕人生的象限呢?偏愛文科猶如作繭的縛,衍生方程式把我嵌入其中,終是沒有得出解。至今我仍落下對三角函數無盡的恐慌。語文老師教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當時不知來自《詩經》的注釋。只是心里重復著這句詩和這段記憶,待我離開多年后,慢慢轉為對母校的敬畏以及思鄉(xiāng)懷親?!赌昴甏藭r》《葵花記憶》等是我獻給母校的禮物,是年少時的仰望,也是自享的過程。文中鄉(xiāng)愁怯怯,回瞻櫟樹下的舞臺、木板教室,放置高低床的宿舍等,無一不是“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草一木耐存溫”。這些記憶的坐標,夢的場景,每一個名字好像都有回聲。端詳發(fā)黃的畢業(yè)合影照片,一張張陽光的臉嚴肅地板著,小心地皺著眉頭,不知這沉著專注的神情在與什么對視呢?與時間?與自己?然而,透過清澈的眼神和嘴角上揚的弧線,我還是看到他們的自信和美好。

十八歲的冬天,我當兵離開故鄉(xiāng),注定此生命運的漂泊。緊張而有秩序的部隊生活,唐山地震后的艱苦,北方冬季的嚴寒,給了我最嚴峻的考驗。余震的深夜,我迷糊著睡眼,在吱吱啞啞的聲響中,迅疾跑出門外,站定后發(fā)現棉衣沒有來得及穿,手里卻無意攥著一本詩歌手抄集,原來是驚慌抽身時隨手從枕頭旁帶走,情景忍俊不禁。緊急集合行軍途中,我的挎包里除了規(guī)定的物品,必有小巧的日記本在其中。新兵連結束,我沉迷《蝶戀花》的曲子,翩然起舞。墻邊黑板上紅色粉筆版書我的詩歌,正合著舞步笑盈盈地與我對視,頓然感到作為軍人的蓬勃英氣和征服人生的豪邁。那時部隊是一方綠色凈土,真實而簡單,戰(zhàn)友間的情義密實而真切;那時部隊沒有電視、手機、網絡,閑暇除了寫信,就是看書讀報。也許我的文學愛好,就是來自部隊吧。我常常對著窗外的核桃樹出神,看著首長、老兵、新兵間或從樹下走過,低頭寫下日志,心微微濕潤?!饵h峪,永不褪色的青春記憶》《紫草塢,夢中的煙霞》,《花樣女兵》《大姐,同聯》《一樹高花冠玉堂》等,是對年青的訴說,是對首長的孺慕,也是對部隊生活的懷想。戰(zhàn)友情如舒曼《夢幻曲》彌漫,隱隱可聞。我以為,人到了一定年齡才會對曾經的青春懷有情愫,但是看到戰(zhàn)友給我網上留言,卻發(fā)現其實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整體情感。有位年青作家說過,青春的一切,哪怕是疼痛,都是好的,多年后回憶起來會好好珍惜。慶幸的是我路過這段青春的時候沒有漠視地走過,而是俯下身去傾聽與慰籍。

時光荏苒。2012年早春,我再次回到部隊。一路順著燕山山脈蜿蜒,穿過層疊山巒,走進她的懷抱,花枝正爛漫。三十年前塵如夢,不禁興起詩句:調頭去時風吹黑發(fā),回首已是雪染白頭。我用文字和圖片呈現新的視角品味,愴然寫下《相約核桃樹下》。哲人說游記崇尚心靈自由和獨有印象,而我更多是尋找感動的瞬間,按下快門,亦或將屬于自己的風景開悟落筆。數年間,如數發(fā)表的《靜靜走過海德堡》《香格里拉,天堂里的初相見》《夢中的彩云之南》《老街·故鄉(xiāng)·大海》等,竟是如此寫成。記得那年復活節(jié)與女兒漫步法蘭萊茵河邊,小提琴曲《回憶》(Souvenir),如歌如吟,就像異鄉(xiāng)的我的曲折心曲,思念中的親人友人悄悄走近,促我完成《我在地球另一邊》的構思和遐想。

《詩經》:“日歸日歸,歲亦莫止”,給予游子鄉(xiāng)土意識的命題,也約定我回望的走向。然而南京,注定是我久居的家園,也是尋找辨別留在這里的根性、聽到方言心無隔膜的地方。盡管她像我中年時盛裝上的飾帶,點綴我,又不屬于我。在這里,我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光。我牽著蹣跚學步的女兒走過南鋼礦區(qū),路邊小樹晃動的影兒,就像她成長的隱喻和我殷殷的期待;我?guī)е畠和到鄙舷掳?,嚴寒酷暑,風雨無阻。車窗外四季風景倏然疊過,車內的我心無旁騖。依偎屈就搖晃的小馬扎上,教會她一首首唐詩、兒歌,亦或完成一本本圖畫、作業(yè)。她手中的彩筆就像涂抹她臉上的點紅,帶給我滿滿地喜悅。五年的時間啊,我倆用艱辛丈量南京至南鋼遙遙六十公里長路。在這里,我也獲得文字和思想的力量。《江蘇舜天》《江蘇國信》雜志“企苑風采”欄目編輯多年約稿,不僅鍛煉提高了我的審美情趣和認識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時也帶給我將工作生活之美躍然紙上的快樂和幸福。《十年轉身,木已成林》《我家有女已長成》等,記錄女兒學習和成長歷程,以及留學德國面對困惑壓力,冷靜思考理性對待,以韌性和讓我感動的默默堅持一步步向目標靠近。《城墻記憶》《昆曲入夢》《一曲秦淮到天明》《一曲水墨,情韻悠悠》《游輪行過,心棲何處》等,是我與南京相倚已久的契合以及深藏心中的故事。她像一首首背景音樂,伴隨我?guī)资赅ㄆ?,柔腸百轉。

年年做客在天涯,白云西望已無家。

童年、校園、軍營在我的記憶里漸行漸遠。我的家也因父母、外婆外公相繼離世而有了變數。那些被寵愛以及對其最深長的依戀和其樂融融只能在夢里再現。因而文集里不管是故鄉(xiāng)的舊景,還是中學的新姿,亦或首長戰(zhàn)友音容笑貌等等,都融入我太多的感情和用心,或惻惻輕怨或脈脈情思,是釋然是禪妙……

我感激母親離世后在我的夢境里,仍然送來親切的囑托,使我獲得別樣的溫暖。她得知進退、斂靜得體的處世為人仍然福蔭著我。我感激外婆留下靈動鮮活的繡品和來自她喋喋不休的講述,使我破解大家庭的來龍去脈和因果玄機。我感激外公的樸實溫和、沉默無語之中隱藏與他命運相關聯的疑問,使我珍惜,悄悄寫下對他們的懷念,并從中采擷、編結一只只心中紙船,渡他們穿越忘川。愿他們在另外一個沒有寒暑的世界相依為命,續(xù)寫天倫。同時,我也感激《散文世界》《雨花》《翠苑》《散文選刊》《中國文化報》等編輯老師的提攜,使我的作品得以發(fā)表并入選全國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之現代文閱讀,以及多種散文年選,獲得多種散文獎項。而今天又完成精神審美的嘗試、篩選編輯付梓成書的夙愿,我也因此重新經歷了一次如此有意義的人生。

然后,我把這本散文集送給我的家人、我的讀者。我衷心希望你能從我的文字中,知曉我對世間經歷的那份關切和愛。

我會記得2016年的早春----悲涼與溫暖的觸摸。也會記得因外公離去而經歷最悲傷的告別。還有淅瀝春雨賦予江南更為鮮活的意境。

 

                                                                                                                                                                                                                                 2016 春天   南京 

作者簡介:方華敏,筆名:芳草青青。
祖籍:湖北枝江。1976年應征入伍。現居南京。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散文世界》雜志簽約作家。作品獲得政府文學獎、全國散文獎等,并入選多種散文年選讀本、《中學生閱讀》、《新作文》、高中語文考試試卷、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之現代文閱讀。有多篇作品發(fā)表《中國文化報》《檢察日報》《蘭州日報》《作家報》《雨花》《翠苑》《牡丹》《散文選刊》《北方文學》《青海湖》《散文世界》《華夏散文》等報刊。2016年春出版散文集《年年此時》。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江蘇作家網 【打印文章】 【發(fā)表評論】

主辦單位:江蘇省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江蘇省作家協會

蘇ICP備09046791